當前由厭食、積滯、疳積引起的兒童營養缺乏癥的患病率相當高,有資料顯示我國3.5億兒童中80%患有不同程度的營養缺乏癥。
兒童缺鐵、鋅、鈣、碘等元素極為普遍,且農村甚于城市。
為什么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兒童營養缺乏癥患病率還如此之高?
厭食、積滯、疳積
互為因果,步步加重
營養學家認為營養來自食物,合理均衡的膳食結構,一日三餐中的五谷雜糧、肉、蛋、奶、油、果蔬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及微量元素,足以滿足人體生理需要和保持營養均衡。
醫學家認為除了合理均衡的膳食結構外,與小兒脾胃虛弱,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的生理病理特點和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有密切關系。
如果嬰幼兒非母乳喂養,乳品不足,喂養不當,饑飽失宜,或風寒外襲,生冷雜投,損傷脾胃,納運失司,而致嘔吐腹瀉,重傷脾胃。
輕者,食欲不振,惡食、拒食,病程久延脾胃愈虛而成厭食癥;
復因乳食所傷,脾虛難消,停聚中脘,氣滯血瘀而見納呆食減,脘腹飽脹,大便不調等癥,積久不化,形成積滯之癥;積久不消,遷延失治,更傷脾胃,納呆食少,營養不良,氣液耗傷,導致全身虛弱,精神萎靡,發育遲緩,面黃羸瘦,腹大青筋,發枯成綹,五心煩熱,肝脾腫大,覆臥而眠,睡而不安,低熱盜汗,形成疳積。
疳積列為兒科四大要癥之一,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三者名異源同,互為因果,由于厭食→積滯→疳積,步步加重,重創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更加厭食、偏食、擇食、納呆食少,嚴重破壞合理均衡的膳食結構,必然造成兒童營養缺乏癥。
如能重視調理脾胃,保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及早糾治厭食,消積化滯,就可避免形成疳積之癥,也就不會形成小兒營養缺乏癥。
小兒消化病證的五字保健法
要想解決小兒營養缺乏癥,就該恢復合理均衡的膳食,要想恢復合理均衡膳食,當首先及時有效治愈小兒厭食、積滯、疳積等一系列胃腸消化系列病癥。
我長期診治研究脾胃病證,發現很多患者病史長,自幼就有胃腸消化不良,多由積滯、疳積失治、誤治和治療不徹底,造成脾胃虛弱,是繼發諸多脾胃病證的基礎。
引起我思考防治脾胃病證尤當從小兒抓起。因而開始收集民間療法和名家經驗,重視研究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摸索總結出治療小兒厭食、積滯、疳積等系列胃腸消化病證的防、健、消、養、補五字保健療法。
所謂五字保健療法是遵循唐代名醫壽星孫思邈倡導食養、食治、食療的指導思想,結合臨床需要創立的。
其實本質內涵為預防、保健、治療的內容,運用及時得當,短時間都能見效治愈。只要飲食增加,營養均衡,體格很快就恢復健壯。
1.防
即針對小兒臟腑嬌嫩,脾胃虛弱,易虛易實的生理病理特點,處處注意保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以預防厭食、積滯、疳積諸癥發生。
嬰兒時期,提倡母乳喂養,既營養豐富全面,寒溫適宜,方便安全,又能提高免疫力;
如脾虛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加之母乳不足,3個月齡可加輔助食品“蓮肝糊”(蓮子肉粉、鮮肝粉、山藥粉、面粉等,均炒至色微黃氣香),能健脾益胃。沸水沖調成糊狀,(已成糊化,極易消化吸收)1日2~3次;
6個月齡時可選用民間食療方法:服“鮮肝泥”(雞、豬新鮮肝臟,除去膽囊,乘熱加白糖適量研細如泥),沸水沖熟,香甜可口(冷涼則有腥味難服),喂養小兒,既適時補充鋅元素又能增進食欲,預防厭食發生。
動物肝含有大量鋅元素,既營養豐富,又可適時補充小兒生長發育必須的鋅元素。但目前市面上很難買到新鮮且干凈健康的動物肝臟,所以家長在選購時也當謹慎;
如有感冒,盡早應用解熱抗病毒類中成藥。若必須要用解熱鎮痛、抗菌素類西藥時,均可選擇直腸給藥途徑,避免藥物對胃腸道刺激和胃腸酸堿消化液降解藥效之弊端,也繞過肝臟首過消除效應。既保護了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又起到高效、速效、安全的用藥保障,同時克服了小兒服藥困難的難題。
2.健
即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增進食欲,增加食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有脾虛便溏,或腹瀉,消化不良,可選服嬰兒素、蓮肝糊、參苓白術散,以提高胃腸消化吸收功能。
亦可間斷配服新曲片(自制新曲:蒼白術、藿香、紫蘇、枳殼、內金、砂仁、良姜、赤小豆、小麥、麥皮、山楂、三棱、莪術、白曲等)加強健脾和胃助消化之力。
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胃腸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以預防厭食、積滯、疳積的發生。
3.消
即消食、化積、調暢胃腸。
小兒脾胃虛弱,易虛易實,喂養不當,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致使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紊亂。極易發生厭食、積滯、疳積等胃腸消化道系列疾病。
胃腸屬腑,瀉而不藏,以瀉為補,以通為用。故根據病情輕重不同,選用消食、導滯、化積、瀉下、攻邪之法,達到去邪扶正之目的。
若厭食初期可服新曲片,以醒脾開胃消食,助消化即可;
若積滯不化,停滯胃腸,阻礙氣機,形成積滯者可用消積散(新曲、二丑、炒卜子等)以消食化滯,令腑氣通暢,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即可恢復;
若積食胃脘,化火成毒,陽明熱盛而見嘔吐、口渴、口粘、口臭、口瘡、高熱者,急當服清瀉劑(大黃、枳實、川樸、公英、黃連、梔子、炒卜子等)以消積、通腑、瀉熱、排毒,邪去則正安;
若積久化熱,氣液耗傷,面黃肌瘦,低熱盜汗,形成疳積者,必用“疳積消顆粒”(系民間兒科良藥改制:三甲散、鮮肝粉、木鱉子、內金、三棱、莪術等)以消積化疳、益胃養陰。既能增進食欲,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又可調補鋅、鐵、鈣等元素。有利病體康復,促進小兒生長發育。臨床屢見奇功。
4.養
即益陰養胃、助消化。
胃屬燥土,喜潤惡燥,潤則胃氣和而降。食積傷胃,化熱耗陰傷液或吐瀉大傷胃陰,陰傷則胃燥而氣上逆,不能納谷消化。
病至后期必當滋陰養胃,潤而降逆,可頻服“滋胃煎”(沙參、寸冬、玉竹、白芍、甘草、杷葉、粉葛、飴糖等),令胃得滋潤而逆氣自降,胃液分泌旺盛,自能幫助消化。
5.補
主要指食補。常言藥補不如食補。
在治療厭食、積滯、疳積之后,通過養胃益陰、食療食補來恢復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以各種粥類最能益胃健脾,補養氣血,康復機體。如:蓮藕大棗粥(蓮子粉、藕粉、大棗片、大米等),江米山藥蓮子粥(山藥粉、蓮子粉、江米粉等)、山藥雞子黃粥(張錫純方:山藥粉、熟雞蛋黃)等可根據情況選用,以調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其康復。
通過以上五字保健療法,及時適宜調治,順應小兒生理病理。以增進食欲,增加食量,增強體質,提高了機體免疫功能。達到扶正祛邪,康復健身之目的。
注意: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請勿擅自配藥服用,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情況辨證開方。
文章來自怡養之道
CONTAC US
公司地址:杭州蕭山區錢江世紀城寶盛大廈809室
官方熱線:杭州貝聰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Hangzhou beicongmei mother and baby products co. LTD.4008802955
杭州蕭山區錢江世紀城寶盛大廈809室
返回頂部